中國台包養行情歷代名剎、高僧簡介(二)

作者:

分類:

  一、河南

  1、洛陽市白馬寺

  漢永平十一年(68)創建,為釋教傳進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釋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白馬寺在釋教史上有多個第一:建在中國第一次西天取經-永平求法時期;最早來華傳教的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禪居于此寺;有中國第一座譯經道場-清涼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我國第一部漢文佛典《四十二章經》,另一位天竺和尚曇柯迦羅又在此譯出了第一部漢文釋教戒律《僧祗戒心》;保留有最早傳進中國的梵文佛經-貝葉經;第一個漢人落發僧人-朱士行受戒于白馬寺;寺外有中國第一古塔-齊云塔。別的寺內還保留了大批元代夾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釋教全國重點寺院。

  白馬寺因“白馬馱經”而得名。據《后漢書》記載,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因夜夢金人降臨,身高六丈,頂佩白光,自東方飛來。年夜臣傅毅認為這是東方的佛,明帝遂遣使蔡愔、秦景、王遵等十余人往西域拜求佛法。他們在西域的年夜月氏(現代阿富汗)碰到了來自天竺的和尚攝摩騰和竺法蘭,于是相偕同返包養網 華夏。永平十年,漢使及印度二高僧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抵達東都洛陽,漢明帝躬親迎奉。為了讓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棲身和譯經,永平十一年,漢明帝赦命在城西的雍門外按天竺式樣構建了一組建筑,以和尚們暫住的“鴻臚寺”的“寺”字稱之,并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功,而定名為白馬寺。白馬寺自樹立后,就成為中國釋教的傳播中間之一。攝摩騰和竺法蘭在這里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后來,歷朝歷代也有許多西域和其他國家的僧侶來此學習、交通。到北魏時期,洛陽諸寺中,白馬寺的噴鼻火最為隆盛。唐朝時,武則天錄用她的男寵薛懷義為白馬寺的掌管,并在垂拱元年(685年)為寺院包養網進行了年夜規模的擴建。這時的白馬寺發展到了歷史上的頂峰,建筑宏偉,有僧眾千余人,并吸引各國的釋教徒前來朝拜。此后白馬寺又幾經興廢,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兩次重建,奠基了本日的格式。文明年夜反動期間,一切宗教活動均予以結束。1972年為招待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而進行了修復。本日白馬寺住持為釋印樂法師。

  白馬寺有名的釋教建筑和工藝有:

  清涼臺位于寺院后部,是一座雄渾古樸、蔚為壯觀的磚砌高臺,東西長42.8米,南北寬32.4米,高約6.5米。原是漢明帝劉莊乘涼、讀書的處所。永閏年間,蔡愔等取經回來后,即把所取經典和佛像供奉在此臺上,同來的印度二高僧也在此臺上禪居和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佛說四十二章經》即是在這里譯出問世的。自東漢后,此臺均為歷代躲經之處。臺上建有毗盧閣。此殿重檐歇山,飛翼挑角,高聳峭拔,古噴鼻古色,具有古建筑的獨特風格。該殿面闊15.8米,進深10.6米。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明代嘉靖三包養 十四年重建。閣內正中有一座磚臺座,設一木龕,龕內供奉一尊毗盧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賢,這一佛兩菩薩,在釋教包養 中合稱“華嚴三圣”。該像為清代所塑。毗盧閣前,東有攝摩騰殿,內供印度高僧攝摩騰年夜師泥像;西有竺法蘭殿,內供印度高僧竺法蘭泥像。今山門東西兩側另有二僧之墓。

包養

洛陽白馬寺清涼臺天竺和尚攝摩騰和竺法蘭在這里譯出了第一部漢文
佛經《四十二章經》,曇柯迦羅在此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

  齊云塔別名釋迦舍利塔,為中國第一古塔。創建于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據《釋源年夜白馬寺齊云塔靈異記》記載:包養 己巳包養網 年仲春八日,漢明帝劉莊駕臨白馬寺,會見騰、蘭二位印度高僧。當時攝摩騰問:寺之東南是何館室?帝曰:很早以前,那里突然涌起一個土阜,高“我女兒能把他看成是他三生修煉的福分,他怎麼敢拒絕?”藍沐哼了一聲,一臉若敢拒絕的神情,看她如何修復他的表情,丈余,人們把它鏟平,接而復出。其上時放光亮,蒼生皆以為奇,故稱“圣冢”,自周代報應。”以來,經常祭奠,祈求靈驗,然情由未知。攝摩騰道:《全躲》有云:如來滅度百年之后,有阿恕伽王,安置佛舍利于全國,共有八萬四千處,東土中國有十九處,陛下所言包養網 “圣冢”,即十九處中之一處。由此,帝便下詔,于“圣冢包養網 ”之上,依二高僧所傳印度佛塔樣式,建佛塔九層,高五百余尺,岌若岳峙,號曰:“齊云”。

  齊云塔在白馬寺以東250米處,現為方形密檐式磚塔。塔邊長7.8米,通高35米,13層。每層南邊開一拱門,可以登臨遠望。漢塔毀圮后,五代后唐李存惠在此修造一座九級木塔,北宋末年為金兵燒毀。現存寶塔建于金年夜定十五年(1175年),故又稱“金方塔”。是一座十三層的四方形密檐式磚塔,高約25米。塔的外形具有唐代風格,輪廓采用拋物線設計。塔的底部為方形須彌座,各邊長7.8米,塔頂置寶瓶式塔剎包養網 。齊云塔與清涼臺、騰蘭墓、斷文碑、夜半鐘、焚經臺合稱“白馬寺六景”。

白馬寺建于金年夜定十五年(1175)的齊云塔

  宋代石馬為宋代石雕,立于山門兩側,成為白馬寺標志。寺內還有碑刻40多方,對研討寺院的歷史有主要價值。

  白馬寺六景為清涼臺、焚經臺、夜半鐘、騰蘭墓、齊云塔、斷文碑。寺中有如琇僧人詠此六景的詩碑,現嵌于竺法蘭殿門外南側壁間云:

  清涼臺:蘭臺畫閣碧玲瓏,皓月清風古梵宮。石磴高懸人罕到,時聞爽籟失濛。
  焚經臺:榆檔貝文是也非,要從炎火定真機。虛空說偈人西往,剩有荒臺鎖翠微。
  夜半鐘:古寺云深蘚徑封,離離百八動千峰。洛陽幾多盧生夢,枕上驚回第幾春。
  騰蘭墓:堂封對峙依林隈,斷碣含混長綠苔。金骨流噴鼻六合永,不隨人世化飛灰。
  齊云塔:風回鐵馬響云間,一柱高標絕陟攀。舍利光含春色里,崚嶒直欲壓嵩巒。
  斷文碑:筆鋒磨滅掉真蹤,天妒奇文蘚盡封。會有秋風生怒雨,森森鱗鬣起蛟龍。

包養

白馬寺六景中的“騰蘭墓”,騰蘭即天竺高僧摩騰和竺法蘭,兩人自永平十一年
來白馬寺,在此譯出我國第一部漢文佛典《四十二章經》,并終老于此。

  2、少林寺

  位于鄭州市登封嵩山五乳峰下,由于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為我國禪宗各派的配合祖庭,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此創立禪宗,亦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號稱“全國第一名剎”。 嵩山少林寺景區是國家游玩局首批5A級游玩景區,并被聯合國列進世界遺產名錄。此中塔林、初祖庵1996年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少林寺始建于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拓跋燾為了安頓他所敬佩的印度高僧跋陀羅尊者,在與國都洛陽相看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由于嵩山為北魏時期南方坐禪修道中間,加上跋陀與孝文帝的特別關系,所以跋陀的門生及其再傳門生們,皆成為當時禪學的主要精英群體,對后世釋教發展影響宏大。北魏正始五年(508),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來到少林寺,開辟譯場,配合翻譯印度世親菩薩《十地經論》,歷經三年,完成行世,無力地推包養網 動了南方禪學的發展,少林寺成為當時佛學重鎮。其間,又有南印度高僧相傳達摩祖師從海上經廣州、南京,然后“一葦渡江”來到嵩山,在少林寺廣召信徒,弘包養 揚佛法禪宗,從此確立了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的位置。

  少林寺建寺以來,經歷了數廢數興的波折歷史: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毀。年夜象年間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遠、洪遵等120人住寺內,名“菩薩僧”。隋代年夜興釋教,敕令復少林之名,賜柏谷塢良田百頃,成為南方一年夜禪寺。唐初秦王李世平易近消滅王世充割據勢力時,曾得寺僧支援,少林武僧遂名聞遐邇。高宗及武則天亦常駕臨該寺,封賞優厚。唐中宗弘道元年(683),禪宗教派主要領袖法如禪師進少林寺傳教,六年后圓寂于少林寺。當時有名禪師如慧安、靈運、同光等,皆駐錫少林寺。一代名僧玄奘法師(600—664年)曾先后兩次上表,請求進少林寺習禪譯經,卻未獲準。新羅國僧慧昭于元和五年(810)進少林寺習禪多年,公元830年回國建玉泉寺,圓寂后謚號“真鑒國師”。唐會昌年間,武宗禁佛,寺年夜半被毀,迄唐末五代,寺漸衰頹。宋代略有修葺。元代少林寺更是名僧輩出,是少林寺的第二個輝煌時期。元皇慶元年(1312),元仁宗命曹洞包養網 宗領袖福裕禪師方丈少林寺,封贈為年夜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統領嵩山一切寺院。一時中外僧眾云集,演武禮佛,僧眾常有兩千人擺佈。由此開啟了一百多年少林寺禪學歷史最輝煌時代,為該時期中國禪宗教派之軸心。元代中期,以邵元為代表的一批japan(日本)和尚到少林寺求法,成為中日文明交通史上的佳話。元末農平易近起義,紅巾軍至多林,僧眾散逃。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寺內落發,屢次詔令年夜修,寺院規模有所發展包養 。明朝近三百年間,是少林工夫武術程度年夜發展的時期。少林寺和尚至多有六次受朝廷征調,參與官方的作戰活動,屢立功勛,屢次遭到朝廷的嘉獎,并在少林寺樹碑立坊修殿。據明萬歷九年(158年)王士性《嵩游記》載,此時少林寺和尚達到“八百余僧”的規模。清朝進關之初,受戰亂影響,此時的少林寺和尚規模逐漸縮包養網 小。清康熙5年第28代住持海寬往世,少林寺便進進群僧無首的狀態,此后320多年沒無方丈。雍正以后,對少林寺逐漸重視:雍正十三年(1735),胤禛親覽寺院規劃圖,審定計劃,重建了山門,并重建了千佛殿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天子親臨少林寺,夜宿住持室,并親筆題詩立碑。平易近國時期,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年夜雄殿等許多建筑、佛像、法器被毀。1942年,河南年夜旱,餓殍遍野,和尚紛紛棄寺而逃,只剩下幾名行動未便、無力逃脫的老衲,以及被匪賊炸瞎了雙眼的小沙彌行正。寺里的生計,端賴盲僧行正行拽著驢尾巴,天天往復100多里山路,從山南馱煤販到北山府店一帶,賺錢糊口。文明年夜反動,包養網 100多名紅衛兵沖進少林寺“掃四舊”,當時已是少林寺方丈的行正僧人,抱住佛像誓“與佛同歸于盡”,拼力禁止了這場毀寺滅佛的鬧劇。后來據說周恩來總理過問,派軍隊保護寺院才免遭大難。據當時棲身在四周的村平易近回憶:“文革后期,寺里只要行正、素喜、素來、永鎮、永福、德禪等12個和尚。那時候寺院磚縫里的野草長了有尺把深,僧人吃的咸菜里面都生了蛆。改造開放后,1982年因噴鼻港導演張鑫炎在此拍攝武打片《少林寺》,該寺為眾人廣泛知曉,少林寺又一次包養掀起少林中興的尾聲。2010年國慶小長假,少林寺招待游客16.7萬人次。1986年12月,行處死師升座為住持,結束少林寺百“不,是我女兒的錯。”藍玉華伸手擦去媽媽臉上的淚水,懊悔的說道。 “要不是女兒的囂張任性,靠著父母的寵愛肆意妄年無住持歷史。現在方丈為釋智永,此人頗巨賈業頭腦,善于經營和對外宣傳,如派少林武僧往american扮演,要舉辦“少林寺電影節”之類等,因此成為頗富爭議性人物。

少林寺鳥瞰

  少林寺的明清建筑,多在1928年兵燹中焚毀,只剩下山門達摩亭、白衣殿、地躲殿、千佛殿、塔林、初祖庵少數殘余。其余如年夜雄寶殿、鐘鼓樓等皆為1986年重建,文物價值不年夜。上面就其精華加以簡介:

  初祖庵包養 與達摩洞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坐禪之處。菩提達摩南印度高僧。菩提本意為覺悟,達摩本義則是“佛法”,“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中國禪宗初代祖師,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年夜士合稱梁代三年夜士。據說他是南天竺國噴鼻至王第三子,剎帝利種姓。落發后傾心年夜乘佛法。梁武帝通俗年間(520—525),自印度帆海來到廣州,在建業與篤信釋教的梁武帝見面。據《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等佛籍記載:梁武帝自認為弘揚釋教有功,自負地問達摩:“朕即位以來,適寺寫經,度僧不成勝紀,有何好事”?達摩的答覆是:“并無好事”。梁武帝詰問:“何故無好事”?達包養 摩答覆說:“這些都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好事”。達摩的解釋乃是年夜乘空宗的真諦。梁武帝不克不及懂得。因話不投機,于是傳說達摩以一葦渡江往了北魏。關于達摩至北魏時間,史籍記載多有牴觸和錯亂:《景德傳燈錄》卷三說達摩與梁武帝對話后的當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屆于洛包養 陽,當后魏孝明太和十年也”,但魏孝明帝統治時期,并無“太和”年號;《五燈會無》卷三說達摩到洛陽是“魏孝明正光元年”(520)。魏正光元年相當于梁通俗元年,但《五燈會元》又說達摩是梁通俗七年到達中國南海的。統一書對統一人的記載亦前后牴觸。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說達摩到洛陽之后,曾參觀莊嚴宏偉的永寧寺,贊不絕口自稱“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閆闖浮所無也,極物(佛)境界亦未有此”。后來至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獨自修行禪定。有道育、慧可二僧禮見達摩,并供養他四、五年。達摩感其誠,傳授衣缽,授四卷《楞伽經》與慧可,并說:我看中國人的基礎與此經最為適宜,你包養 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慧可接收衣缽,遂成為禪宗二祖。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于梁武帝年夜同二年(536年)十仲春圓寂,終年一百五十歲。僧徒依佛禮將初祖年夜師葬于定林寺內,并建築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年夜師頌并序》的碑文,以示對達摩年夜師創立禪宗的紀念。達摩暮年去世的記載也是混亂的。如《續高僧傳》卷十六說他“不測于終”;《景德傳燈錄》等又說他逝世于“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五燈會元》說達摩逝世于“魏莊帝永安元年”(528),至于逝世因“是遇毒身亡”。但《五燈會元》又說東魏青鳥使于元象元年(538)自西域取經前往途中,遇見達摩年夜師杖挑只履西歸,當即報于孝靜帝。天子聞之,命人挖開達摩墓葬,只見只履空棺,方知年夜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圓寂處定林寺改名為“空相寺”。

達摩像

  菩提達摩首倡“以心印心”的禪宗教法,所謂“年夜乘壁觀”。禪宗是釋教在中國傳播過程中,慢慢產生的中國化了的釋教宗派,它是第一次中外文明交通飛騰中最主要的精力產物之一。禪宗極年夜地豐富了中國的思惟寶庫,對中國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現在普通視為作為達摩學說的有《少室六門集》高低二卷,即:《心經頌》、《破相論》(一名《觀心論》)、《二種進》、《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六種。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僧人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一名《年夜乘法論》)等包養網 ,以及朝鮮梵魚寺所刻《禪門攝要》高低二卷,japan(日本)鈴木年夜拙校刊《少室逸書》所收關于達摩諸論包養 文。

  為了紀念達摩,在少林寺后山達摩曾經坐禪傳法的處所,建築初祖庵,并樹立高峻的“面壁之塔”。因達摩常游化于嵩洛之間,修禪的重要方頓了頓,才低聲道:“只是我聽說餐廳的主廚似乎對張叔的妻子有些想法,外面有一些不好的傳聞。”法是面壁靜坐,所以此庵又稱作“達摩面壁之庵”。宋代,初祖庵曾建有“面壁之塔”,塔毀額存。蔡京所書“面壁之塔”石額今存于寺內,還有古碑四十余通。1983年至1986年,初祖庵周全整修時,建圍墻二百余米,恢復了完全的院落。現庵中建筑有山門、年夜殿、面壁亭、千佛閣等。

  從初祖庵出發,沿山路登上五乳峰,即可到達摩洞。達摩洞為一自然石洞,達摩于公元527年到536年在此洞面壁靜坐長達9年。達摩洞面向東北,洞口用青石塊砌成拱門,洞深約七米,高寬各三米余。洞內臺上有石像三尊,中為達摩坐像,兩側為其門生。據清《說嵩》記載,在洞的左上方,原有一小石塔,塔早已毀。洞內東壁題有“本來臉孔”四字。洞外西邊石壁上有明代長恒縣人蘇平易近看題包養網 刻七絕詩一首:“西來年夜意誰能窮,五乳峰頭九載功。若道真詮塵內了,達摩洞應自欠圓通”。別的還有“面壁洞天”四個年夜字。在“面壁小荷塘里有很多魚。她以前坐在池塘邊釣魚,用竹竿嚇魚。惡作劇的笑聲似乎散落在空中。洞天”旁,自下上穿,深陷一隙,深不成測,相傳達摩洞左為“火龍洞”,在達摩到來之前火龍居于洞中,自達摩進洞面壁修行,火龍經此隙而循逃,由此崖壁被稱為養龍崖。

達摩圓寂的空相寺(定林寺)

五乳峰下少林寺初祖庵

五乳峰中峰上的達摩洞

  少林武僧,少林寺的知名,在很年夜水平上源于少林武術。隋文帝于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詔賜少林寺地盤一百頃,少林寺從此成為擁有眾多農田和龐年夜寺產的年夜寺院。隋朝末年群雄蜂起,全國年夜亂,擁有龐年夜寺產的少林寺,成為“山賊”攻劫的目標,“僧徒拒之,塔院被焚”。為了保護寺產,少林寺和尚組織起武裝氣力與山賊及官兵作戰,少林工夫作為少林寺的武裝氣力初步構成。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隋將王世充在洛陽稱帝,號“鄭國”。其侄王仁則占據少林寺屬地柏谷塢,建轅州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少林寺曇宗等十三位和尚,擒拿王仁則,奪取轅州城,歸順了秦王李世平易近。三年后,李世平易近派特青鳥使來少林寺宣慰,參戰和尚均遭到封賞,曇宗還被封為年夜將軍僧,并包養 賜給少林寺柏谷塢地步四十頃。少林寺自此以武勇聞名于世。少林僧眾習武蔚然成風,代代相傳。此間少林寺又因一段“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而聲名年夜振,在唐王的特許下,少林寺可以擁有僧兵,自成體系的少林武術于是成為中華武術的代表之一。少林寺千佛殿內磚地上還保留著20多個直徑約4。5厘米的洼坑,是往昔寺僧練拳習武時的腳坑遺跡。腳坑分布方圓不年夜,呈一條線狀,這是和尚吃苦練功的見證,反應出少林拳“拳打一條線”的特點。元包養 仁宗皇慶元年(1312), 福裕方丈少林寺期間,還創立了寺院宗法門頭軌制。按少林寺宗法門頭軌制,除了少林寺常住院執事僧以外,其他和尚都是疏散在各個宗法門頭內。釋教組織的基礎原則是游方軌制,焦點內容開放,也就是和尚進出的不受拘束權。但在少林寺宗法門頭組織結構內部,和尚們的師承關系又是相對單一和穩定的,他們要嚴格遵照宗法傳承軌制。除非特別緣由,和尚們不會頻繁流動。少包養網 林寺宗法門頭軌制具有開放和穩定的雙重性,對于少林工夫的發展和傳承,尤其是少林工夫體系和門派的構成,都有著很是主要的感化。明朝近三百年間,是少林工夫武術程度年夜發展的時期。少林寺和尚至多有六次受朝廷征調,參與官方的作戰活動,屢立功勛,屢次遭到朝廷的嘉獎,并在少林寺樹碑立坊修殿。少林工夫也在實戰中經受了檢驗,少林工夫武術威名遠揚,也是以確立了少林工夫在全國武術界的權威位置。少林工夫對少林寺和尚參戰地區(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云南包養網 等)和游方地區(河南伏牛山、四川峨眉山、云南雞足山等)的武術發生和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少林工夫的武術技藝,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獲得了同業及全社會的廣泛認同。同時,少林工夫的理論也獲得了絕後發展,著作之繁,現已無法統計。此中流傳至今的有四部主要的武術著作:明釋洪轉《夢綠堂槍法》、明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清吳殳《手臂錄》和清張孔昭《拳經拳法》。少林寺和尚白日照常經課坐禪,夜間堅持在少林寺最隱蔽的后殿-千佛殿,習武不輟,以致年夜殿空中因長期練功發力構成陷坑,至今遺跡仍存。

白衣殿內 明代武僧練武壁畫

  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約300米處的山腳下。始建于唐德宗貞元七年(791),為唐以來少林寺歷代方丈和尚的葬地,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現代磚石墓塔220馀座,是我國最年夜的塔林,也是進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年夜古塔建筑群,堪稱古塔建筑群世界之最。因塔類單一,鉅細參差,高下分歧,粗細紛歧,情勢多樣、擺列散亂,看似茂林,故稱為塔林。塔的鉅細不等,形狀各異,年夜都有雕鏤和題記,反應了各個時代的建筑風格,此中一部門外型典雅,石雕藝術高深,塔銘年夜多觸及到現代中外文明交通和少林武功。是研討我國現代磚古建筑和雕鏤藝術甚至中包養 華武術史的寶庫。

少林寺塔林

  千佛殿壁畫和寺內碑刻,千佛殿內有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千佛殿東側的白衣殿,三面墻繪有少林拳譜壁畫包養網 ,壁畫長約20米,很生動地表現少林寺僧人練拳習武的情形。寺內保留唐以來碑碣石刻甚多,主要的如《唐太宗賜少林教碑》、《武則天詩書碑》、《戒包養 壇銘》、《少林寺碑》、《靈運禪師塔碑銘》、《裕公僧人碑》、《息庵禪師道行碑》和近年樹立的《japan(日本)年夜僧人宗道臣紀念碑》等。

千佛殿內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部分)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